視線:另類職場生存方式
來源:中國數字音視網 編輯:數字音視工程 2009-02-06 11:52:48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每天8小時,每周5個工作日,每月22天,干一份工作,拿一份薪水,這是大部分職場人的生存方式。其實,你是否留意過,隨著企業用工形式日趨多樣化,伴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工作開始呈現出各式各樣的新鮮面孔。現代職場人的生存方式,遠不只一種。
兼職———為錢,更為興趣
核心優勢:個人興趣與賺錢的完美結合
一些人兼職是為了賺取更多收入,而另一些人則是為了實現工作與興趣的結合。業余時間,電腦工程師當“網絡游戲玩家”,外語功底厚的做翻譯,外企白領兼職美容顧問等等。適當的兼職就像調味劑,給人們提供在不同工作環境、形式、內容以及樂趣之間“切換頻道”的可能。也有人兼職后發現,原來自己更適合另一種職業,從而開辟出新的發展空間。
市場環境:寬松
前幾年如果在工作之余兼職,可能還如同從事“地下工作”,可如今,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兼職已經成為一種時尚。除了醫生、政府公務員、教師等職業目前在能否兼職上尚存爭議之外,大多數公司老板對員工的兼職行為采取了寬容的態度,更多的雇主則開始聘用兼職人員工作。
倘若你要尋找兼職信息,各類渠道也十分通暢。在google上搜索兼職網站,馬上就會跳出數以千計的各類兼職貼、兼職俱樂部、兼職工作銀行、兼職聯盟等。各招聘類網站、門戶網站也紛紛開辟了兼職專區,供用人單位和兼職個人雙向溝通信息。無論是人們的觀念,還是兼職市場的日益紅火,都為“兼職一族”提供了越來越寬松的環境。
靈活度:有限制
兼職畢竟要受到“正職”的時間限制,一般只能在8小時工作之外進行,在時間的自由度上限制較多,靈活度一般。
主要矛盾:仍有阻礙
兼職的環境越來越好,但仍有公司在員工守則中明確寫道“員工不可兼職”,使得白領心動但不敢貿然行動。從用人單位的角度來看,主要是擔心員工因為兼職而分散了精力,在同行業公司兼職還有泄露商業秘密的風險。
SOHO(自由職業)———自由高于一切
核心優勢:在家工作
SOHO是英文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縮寫,指的是那些在家辦公的自由職業者。這種把工作間搬回家的方式曾經受到人們的質疑,自由職業者也被當作是“另類”。盡管如此,SOHO還是以它獨特的優勢受到有一技之長、不愿受人指揮、有一定個性的人的青睞。如今,SOHO從業者已經從較早的自由撰稿人、新聞線人等擴展到網絡程序員、醫生、律師等更多職業人群。
市場環境:給予支持
若干年前,幾乎所有具備勞動能力的人都隸屬單位,誰都無法游離于一種社會組織從事自由職業。較那時相比,如今自由職業者無論在政策環境、還是社會觀念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支持。自由職業者的生存發展問題得到了政府越來越多的關注,相應的政策法規也相繼出臺。上海目前已經對自由職業者的養老、醫療保險等作出了相關規定,力圖為他們解除后顧之憂。
靈活度:自己說了算
SOHO一族可以靈活支配時間、自主安排工作量和工作進度,某種程度上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自己當老板”,靈活度相當大。
主要矛盾:風險大、保障少
SOHO族卸掉了來自老板的壓力,但也多了其它問題。比如,沒有固定收入,缺少各類保障,生存壓力更大;在家工作,工作環境自由,久而久之容易產生惰性,工作效率下降;少了同事間的情感互動、互相啟發,個人的創造力會打折扣;長期缺少與外界的溝通和聯系,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等。一般來說,自律性、毅力很強的人才適合長期在家辦公。
小時工———“長工”不如“短工”
核心優勢:以小時為工作“單元”
以小時為工作“單元”、按小時計算收入,從業者可對工作和休息時間作更為靈活的安排。可以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個人情況來安排工作的“淡季”、“旺季”。因為時間靈活,小時工通常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身兼數職。勞動部門的調查顯示,“短工族”占兼職人群的六成以上。
市場環境:已具規模
在世界發達國家,非全日制就業已經成為政府大力推廣的一種重要就業形式。上海的非全日制就業市場也已具備一定規模,就業領域在不斷拓寬,已從最初的簡單勞動向復雜勞動轉變、從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拓展、從重復性的工作向創造性的工作延伸。
目前上海、北京等城市都已出臺小時工最低工資標準,上海勞動部門從去年起又開始發布各類小時工的工資價位,88種小時工薪水已“有價可依”。
靈活度:口頭約定
由于小時工工作“一錘子買賣”比較多,雇傭雙方通常也不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雙方以口頭約定進行合作、支付報酬。工作任務完成或雇傭雙方中的任何一方意愿有變,即可終止合作,從業者的靈活度比較大。
主要矛盾:信息不暢
與兼職不同的是,小時工就業信息目前尚缺少專業的發布渠道,中介市場不夠完善,供需雙方信息溝通不暢。絕大多數小時工目前是通過圈內熟人介紹等方式來尋找機會。另外,小時工與雇主相對松散的勞動關系也給勞動者維權帶來了一定困難。
“項目工”———項目即工作
核心優勢:圍繞一個主題
“項目工”這個名詞也許不太恰當,它所指的是圍繞一個個獨立項目,而非一個固定職位而開展的工作。用人單位因為某項目需要臨時聘用一批工作人員,雙方約定完成項目期間的報酬、工作方式等,項目結束就是“項目工”工作結束之時。“項目工”的核心優勢同樣也是比較靈活,與受聘于一個固定的雇主相比有更多的獨立空間。通常這些人會與一個或多個人才租賃機構建立聯系,成為這些機構的“租賃人才”,獲得項目工作信息,取得勞動報酬。
市場環境:剛剛起步
隨著短期人才租賃、臨聘市場在國內的興起,一批“項目人才”開始成長,成為新崛起的職業群體。用人單位也開始關注到這種精簡、靈活的用人方式。有媒體報道,2010年上海世博會需要超過1500萬人次臨聘人才。“項目人才”未來的市場空間看好。
靈活度:受單位、項目限制
“項目人才”在選擇臨時雇主上有一定的靈活性,但在市場處于起步階段時,個人的選擇權更多地受到用人單位項目安排的限制,靈活度一般。
主要矛盾:聘期短
項目工的最大缺點是聘用期短,往往一份工作做了短短幾個月,又要重新面臨擇業問題,其風險比正式雇員大。另外,斷斷續續的職業經歷也不利于職業資本的積累和個人職業規劃。
彈性工時———工作節奏自己掌控
核心優勢:不問時間只管結果
彈性工作制是指在完成規定的工作任務或固定的工作時間的前提下,員工可以靈活、自主地選擇工作的具體時間。目前國內實行彈性工作制的企業多采取核心時間與彈性時間結合的方式,即公司只規定每天工作的總時間數,而一天的工作時間由核心工作時間(通常5~6小時)和彈性工作時間組成,前者是每天員工必須到班的時間,后者則是員工可自由選定的上下班時間。從心理上講,它給予員工更多的自主權,順應了員工成長的需要。
市場環境:正在起步
如果說在上述的幾種工作方式上,個人擁有較大的自主權,那么,想從事彈性工作的職場人就必須擦亮眼睛,選擇一個相對“前衛”的雇主了。據了解,在歐美,超過40%的大公司采用了“彈性工作制”,其中包括施樂公司、惠普公司等著名的大公司;在日本,日立制造所、富士重工業、三菱電機等大型企業也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類似的改革。而在我國,近年來也涌現出一些試行該種制度的企業。
靈活度:空間有彈性
彈性工時在一定程度上給了職業人自由安排工作節奏的空間,但彈性的空間究竟有多大,還是掌握在老板的手中,職業人只能在老板許可的“彈性空間”里體現自主權。與SOHO、小時工等相比,在靈活性上稍遜。
主要矛盾:決定權在老板
能否享受彈性工作制度,決定權不在自己,而在老板。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