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業效益不佳的原因和對策
來源:中國數字音視網 編輯:數字音視工程 2009-07-29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詢
![](http://static.dav01.com/site/onlineExhibition/mould1/images/close.png)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近幾年施工企業經濟效益不佳現象比較普遍,有的企業拖欠職工工資達半年之久,筆者總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1.企業管理粗放
經濟承包責任制按理說應該是企業內部一系列管理制度的“龍頭”,是推動企業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經濟效益的關鍵制度。而事與愿違,這些年承包責任制非但起不了應有的核心作用,在施工規模上升的同時,管理水平總體上沒有提高,過去一些好的傳統,一些行這有效的制度和辦法被拋棄了。尤其在基礎管理方面,長期儀在低層次水平上,管理粗放。筆者認為突出表現在如下方面未把好管理關。
其一是定額關,在企業經濟效中,如果說“一切經濟活動源于合同”,那么可以這樣認為,“企業內部管理源于定額管理是計劃、預算、財務會計核算的依據;是企業全面經濟核算的驚訝,用定額水平度量勞動者所完成的實物工程量,仍然是企業核算的基礎、計酬的標尺。可是至今還有多少企業在堅持定額管理,基本上趨于銷聲匿跡的境地。
其二是材料關,本來材料管理是促進施工企業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取得效益的根本環節的問題,對于從事建筑業人們來說是無需多用筆墨的,實際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是偏偏就是材料管理上的問題,成為當今對施工企業盈虧帶來極度影響的致命傷,不要說認真執行材料的消耗定額,實行計劃供料,限額領料及傳統的入庫檢驗,發料“三聯單”按實進成本和年終盈存結算考核等許多得心應手的規章都被丟掉了,取而代之的即為 “以包代管”。
其三是核算關,由于經濟承包不完善,弱化了施工企業內部的核算機制。如前所述,現行經濟承包責任制是“重在包字、忘了責字”,作為企業經濟承包的主體,僅僅是包收費,保收繳,而項目承包者是包上交,保得益。這種粗放的承包機制必然導致效益核算的簡單化,掩蓋了經營過程中的效益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講,有的企業已由粗略的承包轉化成單一賣買關第,談化了企業的實體地們,“兩手空空,人才失控”,忽略了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必須進行的效益核算,忽略了企業利用有限的人、財、物。使生產成本低于社會必要的勞動量。
其四是財務關,經濟承包之弊端對財務管理沖擊是十分驚人,財務管理應盡的職能作用禁不住“驚駭的浪擊”,不僅承包者另立銀行帳戶拖散了企業資金,即使按合同規定上繳的承包費,財務部門也只能分解記帳,會計科目只能反映占用額和專項基金,是人為的做帳,并不能真實反映工程效益,更談不上提高資金利用效果,特別是二級核算管理的企業,更是一筆糊涂帳,將數項工程混為一體,成本交叉而混淆了工程盈虧的真面目。財務科淪為“記帳科”,審計科無從著手的情況屢見不鮮,如此作為使得企業財務管理欲想從價值上對再生產過程中資金運用及其產生的經濟關系進行組織、檢查與協調只能是一名空話。
企業經濟效益滑坡的另外一個因素是技術力量嚴重不足,技術人員短缺。雖然近幾年國家和地方管理部門采取多渠道、多形式鼓勵施工企業干部職工學技術、學文化,企業也舍得化血本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進行專門教育、崗位培訓,造就一大批人才。但是,畢竟由于建筑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決策滯后,適應不了基本建設發展速度和市場對企業管理標準化、規范化的要求,加之人材結構上“軟”“硬”比例失調,致使經濟管理人才奇缺成了矛盾的焦點。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