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互聯網 傳統電話黃頁公司尋求轉型
來源:數字音視工程網 編輯:ann 2012-04-16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黃頁對于普通大眾來說,已是塵封的記憶,既熟悉又陌生。正因為互聯網的高速發展,這個電話時代的“必需品”正逐漸成為互聯網時代的“雞肋”,以至于美國電信巨頭AT&T也順勢開始洽談將其黃頁業務的部分股份出售事宜。不過,在中國, 面對互聯網的沖擊,黃頁業務雖然沒有了剛開始發展時的輝煌,但也在試圖尋找出路。
輝煌時:黃頁公司遍布全國 上海發行量逾300萬
黃頁有著悠久的歷史,世界上第一本黃頁電話簿于1880年在美國問世,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而國內的黃頁起步晚,雖然上個世紀80年代初現雛形,但直到90年代初才有了正式命名。
在歐美市場上,黃頁業務收入一般占據當地平面出版刊物廣告總額的8%,亞洲的一些發達地區是2%,而中國的黃頁收入只占1.5%,市場空間很大。中國電信集團黃頁信息有限公司總經理詹茂銀在談起黃頁時,有著感慨、有著無奈,同時又透露出一絲希望。他向《IT時報》記者表示,黃頁為商務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在沒有網絡的那個年代,除了電話查號外,就屬翻看黃頁最方便了,“發行量很大,僅上海而言,企事業單位約70萬冊,家庭用戶達250萬冊。幾乎人手一本。”
高企的發行量背后,當然是豐厚的廣告收益。2002年9月,中國電信集團黃頁信息有限公司作為中國電信集團的子公司正式成立,統一經營管理各地黃頁業務。相關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電信黃頁總收入4.5億元,增長率達67%,在整個中國電信的增值業務中已經占據了10%的份額。據《IT時報》記者了解,2002年,僅上海地區黃頁廣告費就能賺足1.5億元。當時,中國電信獨攬黃頁經營權,全國范圍內黃頁業務搞得風風火火。由于當時沒有類似平臺,再加上中國電信品牌效應的推廣,商家為了打響知名度,紛紛會主動刊登廣告。
詹茂銀透露,上海公司員工人數最多時將近500人,銷售占到了40%左右,相比現在,每個人的工作輕松很多,“基本都是按照刊例價出售廣告的,不打折,不會像現在的廣告公司一樣,給予各種不同名目的優惠。”他告訴記者,最多的時候,上海公司的付費客戶達5萬家,“業務指標還是很好完成的。”
衰退期:人員縮減 上海廣告費僅千余萬
花開花落終有時,在迎來盛放之后,傳統紙質黃頁也開始走向衰落。從2002年開始,中國聯通黃頁進入上海后,中國電信對黃頁的獨家經營權就已逐漸受到動搖,待中國電信南北分拆后,網通也迅速進入這個市場。有數據顯示,2003年,全國固話最大市場之一的北京黃頁市場容量僅為600萬元,而當時上海已近2億元,這樣的市場潛力不僅三家運營商都看到了,也引來了不少個體黃頁公司。
市場的角逐帶來了優勝劣汰,互聯網的發展更是對這一傳統紙質媒體帶來不小的沖擊。那些已經從各地電信公司剝離出來獨立運營的黃頁業務又重新回到了本地網絡中,“目前,只有江浙滬和北京仍然在從事專業黃頁經營”,詹茂銀說道。
經營規模的減小勢必帶來人員的調整,上海公司在經歷2次大型人員調整后,現在員工數僅有百余人。“很多老員工都走了,他們覺得看不到未來的發展。”詹茂銀坦言,比起當初的輝煌,現在的黃頁猶如遲暮的老人,區區兩三千萬的廣告收益已經不錯,“5萬家收費客戶已經跌落到1萬家了”。他透露,現在的廣告費折扣更多,優惠幅度更大,并會附帶眾多增值服務, 但銷售人員花在每個客戶身上的時間反而更多了。“一路走來,忙碌的程度差不多,但以前業務做得好,忙著不會累,而現在,面對經營難的問題,即便不忙,也覺著心累。”詹茂銀在采訪時顯得有些無奈。
與詹茂銀有著相同感受的黃先生,從1995年便開始擔任黃頁銷售,在這個領域將近做了20年。他告訴《IT時報》記者,曾經有一家公司在黃頁上投資了4.8萬元做廣告,但現在僅愿出價一千多元做列名。他表示,現在談成一單合同需要更長的時間,“經過前期初步溝通后,真正商談大約需要半個小時,而現在這個時間翻倍了,因為客戶有了更多的選擇。”這個更多的選擇正是互聯網,“他們會到百度做廣告,可以通過阿里巴巴打響知名度。”
轉型:“新黃頁”就像時尚雜志 未來還將進社區
“從紙質媒體開始出現下滑的那天起,黃頁也隨之受到沖擊。”認清現實的詹茂銀并不懼怕沖擊帶來的負面效應,反而對未來更有信心,“就像報紙一樣,雖然份額會減少,但總有它存在的必要。”他向記者透露,上海地區內,傳統黃頁業務確實已經出現滑坡,但從全國而言,黃頁依舊在發展,“2002年,江蘇的廣告費只有2千萬,現在已達一個億,浙江也從當初的1千萬增長到6千萬。”
采訪中,詹茂銀一直強調,如今的黃頁有了更深遠的意義,“只是形式發生了改變而已,像分類搜索,本質上還是黃頁。”他表示,曾經的電話簿現在只能稱作傳統黃頁,因為黃頁公司正在轉型。
在詹茂銀的桌上,擺放了三本《商貿旅游大黃頁》,這是今年初新出版的傳統黃頁,與常見的大黃頁不同,它的針對性更強,且整體排版更具時尚性,活脫脫一本時尚雜志。據記者了解,該黃頁內含滬、港、臺三地的餐飲、購物資訊,為游客游覽提供諸多指導。此外,上海黃頁公司正與各街道合作,制作社區黃頁,為市民提供日常所需的餐飲、健身、培訓、租車等消費信息,今年試點八佰伴、中山公園、徐家匯、魯迅公園和南京路五個區域,目前預定量已達15萬冊。
除了細分內容、擴展傳統紙質黃頁的深度,黃頁還在尋找與互聯網的契合點。目前,黃頁公司已針對Andorid和iOS手機系統開發了近十款軟件,“像《手機黃頁》、《本地搜》等,《號碼百事通》中的企業查詢也是我們提供的數據,另一個提供商場打折信息的手機軟件也即將上線。”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