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靈的專利系統如何修復
來源:數字音視工程網 編輯:ann 2012-10-09 10:16:17 加入收藏
蘋果展示自己的專利
以下是文章全文:
當蘋果去年宣布將Siri 語音助手引入iPhone時,邁克爾•菲利普斯(Michael Phillips)的心都碎了。
過去30年來,菲利普斯一直致力于編寫人機對話軟件。2006年他參與創辦了語音識別公司Vlingo,其技術被先后用于蘋果、谷歌和其它合作公司的產品中。就在Siri語音助手被引入iPhone的前夕,他的技術還被Siri所采用。
2008年,語音識別巨頭紐昂斯開始接觸Vlingo洽談收購事宜。據參與洽談的一位高管稱,當時紐昂斯 CEO保羅•里奇(Paul Ricci)對菲利普斯說:“我們的專利能夠讓你在語音識別市場舉步維艱。”
里奇的最后通牒意圖非常明顯:菲利普斯要么將公司出售給紐昂斯,要么等著收專利侵權訴訟的傳票。菲利普斯最終沒有答應收購要求,接下來雙方6次對薄公堂。
隨后,蘋果將Siri背后使用的技術轉向了里奇的紐昂斯公司,而菲利普斯的Vlingo公司原本預留的數百萬美元的研發資金被耗費在官司訴訟上。
盡管第一次庭審結果表明Vlingo并沒有侵犯紐昂斯擁有的一項廣泛的語音識別專利,但對Vlingo已經太晚了,300萬美元的訴訟開銷已經對該公司造成了財務損失。去年12月,菲利普斯妥協了,Vlingo終于被紐昂斯收入囊中。
菲利普斯和他的Vlingo只是千千萬萬受專利訴訟摧毀的案例之一。如今,無論是法官、經濟學家、立法者還是科技公司高管,他們都認為有缺陷的軟件專利系統已經成為阻礙創新的絆腳石,大公司往往會對新興的創業公司揮起專利的大棒。
當專利成為競爭武器
實際上,專利訴訟不只是大小公司之間的博弈,科技巨頭之間也越來越倚重專利訴訟這一武器來爭奪市場份額。蘋果和三星的世紀專利之爭就是最好的例證。
斯坦福大學的一份報告顯示,過去兩年里全球公司花在專利訴訟和專利收購上的總金額高達200億美元,相當于8個火星探測車項目的開支。根據公開文件顯示,谷歌和蘋果在專利訴訟和收購上的開銷首次超過了這兩家公司用于新產品研發的費用。
毫無疑問,專利對一個公司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時代在發展,傳統的用于藥品等行業的專利系統不一定適用于科技行業。以軟件行業來說,如今的專利更多是一種概念上的搶先,并非實物的創新。這些專利大多描述某一軟件系統是如何如何工作的。
專利泛濫的結果是:面對大公司龐大的專利庫,小公司發展舉步維艱。很多時候,創業公司甚至都不知道它們所開發的技術已經被申請了專利。專利橫行導致產品越來越貴,用戶選擇越來越少。
如今的大型科技公司幾乎卷入了各式各樣的專利之爭,其中蘋果和三星的爭斗最引人注目。今年8月,被美國地區法院判決三星賠償蘋果約10億美元,將雙方的專利之爭推向高潮。
據蘋果一位前雇員稱,蘋果高舉專利武器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過去該公司也飽受專利起訴之苦。
蘋果迄今已先后對三星、HTC和摩托羅拉移動發起訴訟,這3家廠商出售的智能手機占美國總智能手機出貨量的50%以上。業界專家表示,蘋果獲勝對整個手機業界將是一場災難――這些公司不得不重新設計智能手機。
巨頭之間的競爭往往會牽動它們背后的一些小公司的神經。當蘋果2010年收購Siri并宣布將它作為iPhone語音助手時,Siri的合作伙伴紐昂斯股票暴漲70%。而當時的Vlingo由于專利訴訟困擾已被Siri拋棄,錯失了一夜暴富的機會。
對此,紐昂斯副總裁李•帕奇(Lee Patch)稱:“我們有責任遵守法律。如果說有人質疑專利系統,那也不是我們的錯。”
如今,紐昂斯成為了語音識別領域的巨頭。蘋果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而成千上萬起手機專利訴訟案中,iPhone的身影無處不在。
面對外界“扼殺創新”的批判,蘋果公司在聲明中表示:“蘋果始終堅持創新。為了保護創新成果,我們在新技術和突破性產品方面申請了大量專利,必要時我們會動用這些專利來保護我們的創新成果――但這是最后一招。”
在去年的一次科技會議上,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稱專利大戰沒有減緩蘋果的創新步伐,但他也承認,某些訴訟“變得有些瘋狂”。他認為那些瘋狂的爭斗是浪費時間。
“專利勇士”是怎樣煉成的?
如今,蘋果卷入的專利訴訟案多不勝數,已儼然成為業界的專利勇士,并且這一勢頭還在不斷上漲。
時間回溯到2006年,當時蘋果正在為iPhone上市做準工作備。據一名蘋果前高管回憶,當時公司大小會議不斷,初時是工程師和高管,后來專利律師也參與了進來。
而就在數月前,蘋果同意向位于新加坡的Creative Technology公司支付1億美元賠償,原因是5年前蘋果iPod侵犯了Creative的“便攜式音樂播放器”專利。蘋果前CEO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2006年的一份聲明中表示:“Creative非常幸運早于我們申請了這一專利。”
據蘋果一位前高管稱,在飽受專利訴訟困擾之后,喬布斯在開發iPhone時召集眾高管開會稱:“我們要全部申請專利。”曾于2006年之前擔任蘋果法律總顧問的南希•埃南(Nancy R. Heinen)稱:“當時喬布斯的態度是,只要是蘋果員工能想到的(盡管當時在iPhone中還沒有實現),都要申請專利。專利將是我們的保護工具。”
隨后,在高管、工程師和律師頭腦風暴式的共同努力下,蘋果iPhone手機龐大的專利庫形成了。
2011年,美國專利局統計的計算機相關的專利申請量超過54萬項,過去10年的增幅超過50%。根據專利分析公司M-CAM 的數據,2000年至今,谷歌已經申請了2700多項專利。微軟的總專利數量已達2.1萬項。
M-CAM還指出,蘋果2000年至今已申請了4100多項專利,其中包括很多用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常規性操作。過去10年來蘋果每年的專利申請量幾乎都以10倍的速度在增長。
2010年3月,蘋果對谷歌Android的合作伙伴HTC發起訴訟,事前并未通告對方尋求私下解決。一位蘋果前高管表示,談判不是蘋果戰略的一部分,蘋果此舉的真正意圖是打擊谷歌。
從2006年到2010年,蘋果先后對HTC、三星、諾基亞個摩托羅拉移動展開專利訴訟。與此同時,蘋果也收到來自對手的135起訴訟。
科技公司間的專利混戰
在專利訴訟戰場,蘋果并不孤單。2010年,美國地區法院處理的專利訴訟案件多達3260項,過去20年來這一數值翻了三番。微軟起訴摩托羅拉、摩托羅拉起訴蘋果和RIM、RIM起訴移動技術公司Visto ……整個美國科技界似乎陷入專利訴訟的世界大戰。今年8月,谷歌通過旗下的摩托羅拉移動起訴蘋果Siri侵犯了該公司相關專利。
據美國波斯頓大學的兩位教授分析,如今科技界彌漫的軟件專利訴訟(特別是針對智能手機為代表的電子設備的訴訟)開銷所形成的高達20%的所謂的“專利稅”已為公司的研發投入帶來巨大壓力。
支持者認為,專利訴訟可以保護創新,助力公司取得成功。從以蘋果為代表的科技巨頭來看,它們遭受的訴訟遠多于它們發起的訴訟,這足以體現專利的保護作用。
一位蘋果前高管稱:“如果專利不能保護我們的創新成果,那么我們將不會花費數百萬美元用于研發。諸如‘滑動解鎖’這樣的操作現在看起來可能很稀松平常,但當時是通過花費巨資才研發出來的,不應該被非法抄襲。我認為這就是專利系統存在的意義。”
反對者不贊同這一邏輯,他們認為科技行業利潤豐厚,沒必要如此濫用專利――特別是軟件方面的專利。
一些法律制定者和學者則認為,令人窒息的專利訴訟會阻礙創業公司的發展與崛起,影響就業率和科技創新。
但種種跡象也表明,大公司自身也對專利戰爭越來越厭倦。
蘋果認為,專利系統中應該有一類是“必要標準”專利,此類專利通過合理的授權費,競爭對手間可以互相采用。蘋果表示曾與三星、諾基亞等手機生廠商商討過對“必要標準”類專利的有償授權,以避免陷入無休止的專利糾紛。但這些公司不認同,仍然起訴蘋果侵犯此類專利。
另一個信號是,公司高管間私下會面解決專利糾紛的頻率越來越高了。今年早些時候,蘋果和谷歌的高管舉行過私下會晤,而上周谷歌撤回由摩托羅拉移動針對蘋果發起的訴訟則進一步表明,科技巨頭們也對對薄公堂感到厭倦。
但據谷歌方面一位熟悉情況的人士表示,蘋果非常善變,有時協議就要達成時,他們又提出新條件,導致和解失敗。他表示:“看起來蘋果就是想把大家搞得心煩意亂,以保證iPhone繼續熱賣。”蘋果未對此做出評論。
官僚的專利體制
蘋果一項專利號為8,086,604的專利的誕生過程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應美國專利系統的官僚體制。從2004年到2011年,蘋果這項基于語音和文字的搜索引擎專利足足經歷了8年、歷經10次申請才最終被美國專利局批準。
如今8,086,604被看做是蘋果Siri語音的專利之一。Siri被認為是蘋果保持智能手機技術領先的關鍵戰略之一。今年2月,蘋果果然基于這一專利對三星發起后續訴訟。軟件專家表示,蘋果這個語音搜索引擎專利可能會影響到整個價值高達2000億美元的智能手機市場,因為如今語音交互在智能手機上已經被廣泛應用。
杜克大學的專利法專家指出,8,086,604專利的批準過程存在很多問題,這表明這樣的專利可以通過反復提交而獲得批準。當蘋果首次提交這一專利時,iPhone和Siri都還不存在,可見該專利有多么的空洞和虛無。
然而,僅僅是因為蘋果最先申請,又或許是其它公司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盡管該專利所描述的功能可能已在谷歌、微軟或紐昂斯等公司得到發展和提升,但該專利最后還是落入蘋果囊中。
同時,專利局存在的人員不足、工作量大和員工流失等客觀因素也影響到專利批準的公正性。今年22歲的專利局審查員兼審查員工會主席羅伯特•巴登思(Robert Budens)稱:“每次接到一個專利申請,我都要寫10至20頁的專業報告來闡述批準或不批準的理由。我不能保證每次都正確。”
專利律師雷蒙德•配斯諾(Raymond Persino)曾在美國專利局擔任8年審查員,他表示:“10個審查員就有10個結果,專利審批的主觀性很強。”
事實上,蘋果的8,086,604專利就是通過對文字細節的小修小補而最終通過批準的。曾經經手這個專利的審查員表示,盡管蘋果這些小修補對主題并無重大改變,但久而久之專利局就‘妥協’了。
盡管反復申請同一項專利費用不低,但重復提交總是最有效的方法。在美國專利局批準的專利中,大約有70%的專利經歷過重復提交,通過修飾語言或讓審查員感到“疲憊”才獲得批準的。此外,專利局這樣的官僚體制還可能導致其它的問題,譬如專利的重復。
對于8,086,604,M-CAM總裁戴維•普拉特(David J. Pratt)表示:“蘋果的專利庫又增加一項新武器。但實質上它并沒有多大創新。”
美國專利局官方消息顯示,去年該機構的7650名審查員共收到50萬項專利申請,如今專利的申請量還在快速增長。
盡管如此,專利局的工作也在改善和進步中。大衛•卡普斯(David J. Kappos)在一份聲明中稱:“過去三年來我們加大了專利的審查力度,蘋果8,086,604曲折的批準過程表明我們對專利質量把控的提升。我們明白,只有少數專利是真正有用的。”
今年2月,蘋果8,086,604專利發揮了作用,該公司在加利福利亞地區法院起訴三星的17款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侵犯了該專利。6月,一位法官對三星的Galaxy Nexus手機頒布了禁售令,因為該設備裝載了可以用文字和語音進行搜索和獲得文字和語音答案的“谷歌快速搜索框”。
如何修復弊端凸顯的專利系統
一些專家認為,蘋果在過去的7年中建立起來的獨特的專利庫定義了當前電子產品最流行的操作方式,這些方式已經深入到大部分設備中。他們擔心蘋果的會通過龐大而流行的專利庫牢牢控制科技的走向。
譬如iPhone,它的出現讓整個手機業界在外觀設計和操作方式方面幾乎趨于一致,把原本百花齊放的手機業引導到一個高度同質化的現狀。
另一些人則認為目前的專利系統運行良好。伊利諾伊大學教授杰•科山(Jay P. Kesan)認為:“知識產權和房產一樣也是財產,其擁有者有權實施保護。我們不斷完善的專利系統就是用來保障這些財產的。不合理的專利我們可以申請重新審查。總之,不完善的規則總要好過沒有規則。”
當發明家斯蒂芬•帕爾曼(Stephen G. Perlman)5年前進入美國國會時,國會正就如何修復美國專利系統展開辯論。帕爾曼的觀點是專利系統應該能夠保護小的發明家。他與成千上萬的創業公司負責人的意見相同:運作良好的專利系統是他們獲得成功的必要保證。
隨著美國專利系統所暴露出來的弊端日益增多,法院、立法者和硅谷的那些科技企業需要共同努力來完成對它的修復。
要修復當前的專利系統,調動司法的能動性可算是一個選擇。譬如,縮短數字科技領域專利的有效年限,目前這些專利的有效年限可長達20年。圣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近期發布的一份文件干脆呼吁取消專利,稱專利系統弊大于利。其他的一些觀點包括對專利有效年限實行分門別類,譬如對醫藥類實行20年有效期,而對軟件等專利則實行更短或彈性的有效期限。
Twitter給出了另一種解決方案,該公司在今年發布的一份名為“‘創新者’的專利協議”試圖讓軟件開發者嚴格自律,別讓專利成為進攻武器,而只是作為一種防御手段。
無獨有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院也提出了“防御性專利許可”方案。他們建議公司可以通過結盟共建專利池來抵御“好戰分子”的專利進攻;同時當面對專利訴訟攻擊時,可以使用專利池中的專利進行回擊。
但是,不管這些想法有多么的合理和必要,最后都需要美國國會的議員們舉手來表決。大公司和小公司、既得利益者和后起之秀的議員代表們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分歧,因為從根本上講他們是矛盾的雙方。因此,不能太高估國會對現有專利系統做出改變的能力。
因此,美國去年通過的《美國發明法》沒有從本質上對專利系統有所改變,更多的是從行政方面對之進行修復。譬如,新法允許一個外行人更容易去質疑某一專利的有效性。
誠然,新發也有根本性的變化,那就是對專利擁有者的裁定從之前的“第一個發明”到當前的“第一個申請專利”。
不過這樣的改變對創業公司和小發明者毫無裨益,因為大公司通常擁有強大的法律團隊,他們會提前壟斷可能的專利申請項目,而小公司則沒有這樣的資源。
這正是Vlingo聯合創始人菲利普斯所擔憂和深受其害的地方,他表示:“對小公司而言,如果你在法庭花費太多的時間,你的創新將止步不前。”
6月,菲利普斯開始了他在新公司紐昂斯的工作,他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兩家公司的整合,并尋找新的待開發的技術前沿。但是,今年夏天他大部分時間都在休假,似乎是在遼療養過去6年來在語音識別領域打拼留下的創傷。9月,菲利普斯告訴朋友他打算辭職,轉到一個專利爭斗不那么激烈的行業。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