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發力點
來源:《 光明日報 》 作者:花建 編輯:航行150 2014-12-17 15:24:39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今天,互聯網思維正在為中國文化產業提供前所未有的巨大機遇,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將結合四大鏈條的開發,形成新的發力點。
智慧鏈 :互聯網促進了文化生產力的新組合,實現了文化財富的新掘金。作為知識型、創意型的產業,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從來不是無本之木,必須具備三大基本條件:一是對資源的高度依賴 ,即根據市場需求,把文化資源、資本資源、技術資源、制度資源等有機整合起來;二是對人才的高度依賴 :文化生產的核心是人的創意、知識、智慧和技能的結晶,是人的創造性發揮;三是對開放和多元包容的高度依賴 ,即在不同文化基因的交融互通中形成優勢。
在互聯網尚未普及的時代,上述三大條件往往是相互割裂的,文化生產被分割為在地文化生產(裝備制造、印刷包裝等)、在場文化生產(表演、放映、會展等)、在線文化生產(數字內容等)等不同門類 。而互聯網通過整合創意、硬件、軟件、資本等要素,以社交網絡為代表,正在形成具有極大包容性的文化商業生態系統。這種系統便于人類把文化資源、資本資源、技術資源、制度資源進行跨時空的靈活組合,把在地、在場、在線三大文化生產方式進行縱向和橫向的貫通,把文化企業和文化消費者的隔閡逐步消融。據調查,參與社交網絡的人群中,94%的人通過社交功能進行學習,78%的人用以分享知識,49%的人借以和專家互動,形成一個個鮮活靈動的“大腦鏈”。由此可見,社交網絡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化企業主要的創新和利潤源泉。這些企業的共性就是采取新的業務模式,挖掘客戶的創造力和渴望,將其整合到企業的戰略規劃中,實現文化生產力的新組合。
平臺鏈 :互聯網提升和重塑了文化產業的平臺經濟,形成了平臺型企業和平臺經濟集群 。所謂“平臺經濟”,本意指借助有效的服務系統和交易空間,促使雙方和多方之間形成廣泛的交易和合作增值效應。隨著互聯網的升級和普及,平臺經濟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是信息的集聚 ,使得眾多分散的信息和知識產權被聚集,實現信息集聚和產權交易;另一方面是實體的集聚 ,通過降低服務成本使上下游關聯方匯集一起,帶動周邊產業,產生商業流、信息流、物流、人流和現金流,形成產業集群。
在互聯網的催化下,中國文化產業正在形成兩個新的爆發點:其一是誕生了越來越多生機勃勃的平臺型文化企業 ;其二是誕生了具有千億級交易規模的文化創意平臺經濟集群 。這些平臺型企業把網絡效應發揮到了極致,顛覆了商品經濟時代的核心要素“顧客”,而創造了“用戶”時代,并以“免費”和“開放”為廣泛吸附合作伙伴的終極武器。這種平臺型企業擁有獨特的成本結構。成立之初,由于用戶數量少,平臺若達不到臨界規模甚至無法生存,一旦用戶規模超過“臨界容量”,網絡效應就會滾雪球般吸引越來越多的用戶和合作伙伴,甚至像核能爆炸一樣形成顛覆整個文化商業生態的巨大力量。比如,2014年中國文化上市公司的龍頭——騰訊,注冊用戶超過12億,活躍用戶超過8億,成為中國使用人數最多的即時通訊軟件平臺。
服務鏈 :互聯網推動了文化產業對客戶的精準服務,全面擴大了文化服務的范圍、深度和效益。在互聯網提供的全面感知、互聯互通、智慧服務的基礎上,中國文化產業正在通過大數據的采集和分析,采用可量化的精確市場定位技術,實施三大突破:一是廣泛的移動分布 ,即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使用戶達到隨機使用、大量流動和廣泛分布;二是邊際成本的降低 ,利用智能終端廣泛獲取海量消費者信息,通過網絡傳輸和物流配送來降低運輸及零售的成本;三是高度的匯聚集中 ,即通過數字化平臺,把大量的內容服務集聚起來,從網頁、數據、音樂、游戲到視頻,使全球用戶獲得海量的文化消費選擇,使文化服務達到可度量、可調控等精準要求。
從2013到2014年,中國電影產業對客戶群的巨大調適,正說明它將進入互聯網時代的“升級版”。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最大的變化在于進入“年輕化新世代”,觀影人群主要集中于19-35歲年齡段之間,平均年齡21.6歲。這與中國互聯網用戶年齡段高度一致,不管是在電影院、視頻網站還是移動互聯網終端,電影的主流消費群體已經成為更習慣網絡生活、更注重互動體驗的“年輕族—網絡生活原住民”。有鑒于此,中國電視劇第一股華策影視,并購與合資了影視、信息和網絡服務上下游企業如克頓傳媒、小時代、愛奇藝等,逐步形成全產業鏈型和跨國營銷型的影視平臺型企業,其強調在互聯網時代做電影,必須從一開始就根據用戶需求來設計產品系列,實現“用戶經濟+粉絲經濟+體驗經濟”的結合。
貿易鏈 :互聯網對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特別是發展文化服務貿易提供了強大動力。國際文化貿易包括文化貨品貿易和文化服務貿易等門類,它是擴大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杠桿。在互聯網技術支持和嵌入的背景下,全球文化服務貿易與文化貨品貿易越來越呈現融合趨勢,高端文化裝備、移動終端、電子游戲等文化貨品包括了豐富的服務內容,境外創意設計、境外廣電工程承包、電影特效加工、院線經營等服務貿易項目,又帶動了更多的影視、游戲、藝術品等出口,國際文化貿易的“在場、在地、在線”三種形態越來越走向交融 。近年來,北京萬達文化產業集團收購美國第三大電影院線AMC影院公司,促使萬達院線成為規模排名全球前列的電影院線;小馬奔騰公司收購數字王國等好萊塢著名電影特效企業,正顯示了中國文化企業加快全球布局的步伐。
近年來中國對外文化出口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一變化充分說明,與互聯網結合的文化服務貿易大有可為——在圖書等傳統文化貨品出口大體平穩的情勢下,網絡游戲出口增長迅速,2012年中國網絡游戲出口額達5.87億美元,出口數量103款,同比增長高達78.9%。而網絡游戲有別于傳統工藝美術等貨品出口的特點之一,就是依托互聯網,采用授權代理、獨立運營、聯合運營、全球整合等四大出口形態,把在地研發和跨境服務結合起來,打造跨國共享的利益鏈,從而成為中國文化服務貿易與文化貨品貿易相結合的新業態 。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增強我國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研究”首席專家、上海社科院研究員 花建)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