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演藝裝備如何邁向“智能”?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航行150 2015-08-28 15:02:04 加入收藏 咨詢
![](http://static.dav01.com/site/onlineExhibition/mould1/images/close.png)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中國制造2025”十年行動綱領啟動了我國“工業4.0”國家戰略。“電腦+人腦”的智力革命,將信息科技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全面應用于我國的制造業。同時,也為我國演藝裝備業轉型升級、創造新一代舞臺設備、引領世界潮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工業4.0”在德國稱為“CPS工業”,比喻為能聽、能看、能說、能思考、能“智造”的“再工業”,不僅是演出業的“互聯網+”,也不單單是數字控制、電腦燈的應用,而是舞臺裝備制造業從機器加工轉向智能生產、從制造工廠轉向服務平臺,是以數據資源為生產資料,面向演藝產業的整體智力革命,也是面向國際市場和世界資源競爭格局的重新調整。
從數字化走向數據化。現今,數字控制已經成為“再工業化”的對象。舞臺燈光、舞臺音響、舞臺機械、舞臺監督、舞臺幕布,在生產制造的時候,都需要數據支撐,并將其納入質量控制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甚至舞臺演出時,都需要實時的數據記錄和數據計算。正如德國“工業4.0”所說,讓機器說話,讓大數據成為協同人腦的決策依據,這是智力革命的關鍵。
從集控式走向嵌入式。當前舞臺燈光、音響、機械等控制系統以各自系統的集中控制為主,我國也開展了舞臺系統的集成控制系統研發。然而,智力革命的潮流引導舞臺裝備從集控式走向嵌入式,更加注重各系統的自洽和自治,各部件的自我精確控制。嵌入式舞臺技術不再是“演員跟著音樂走、表演隨著燈光變”的被動演出,而是舞臺系統提供“伺服式”智能服務。舞臺機械的機器人技術、舞臺燈光的色系編組技術、舞臺音響的聲像智能技術等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轉變,神經元功能的終端設備智能化將直接受控于表演者,實現舞臺技術回歸到輔助藝術表演的技術變革。
從物聯網走向互聯網。我國近20年的現代化劇場建設中,幾乎沒有建立劇院信息中心;舞臺設備已經實現了終端設備的物聯網技術,但幾乎所有的劇場控制系統和系統信息仍局限于劇場內,并沒有實現廣域互聯;即使部分系統實現了遠程診斷,也沒有實現實時數據與云端遠程數據交換。這對演出業大數據的形成和云計算的應用而言,無疑是阻斷智力化發展的瓶頸,幾乎成為演出業智力革命的致命缺陷。因此,加強廣域互聯網建設,建立實時數據傳輸與云端遠程數據交換,是實現演藝裝備制作智慧化的關鍵之一。
集中式生產向眾包式生產轉變。制造業的高端化是一部分企業從集中式大工廠分離出來,專門從事用戶需求分析和定制產品設計。他們以應用研究為主,以大數據在行業中的應用技術為產品,以網絡眾包的方式進行精準生產,實現進一步的專業化分工、社會化合作的工業革命,積極參與到新一輪的全球產業再分工中來。在德國,6個大學生、博士生構成的團隊能夠在一年之內,通過互聯網整合國際汽車零配件生產資源,實現了新型智能汽車的研發制造。高智力的舞臺設備集成生產機構也會應運而生,城市化大工廠隨著眾包生產模式漸漸遠離城市;同時,網絡化分布式生產模式下的國際資源整合、3D打印模式下的智能化生產系統、專業化的全球性微型工廠將逐漸發展并取代原有生產方式,真正意義上實現演藝裝備的眾包、眾籌、眾創再工業化。
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傳統的商業模式是工廠生產、市場營銷,而未來的制造業服務化則是市場需要什么即生產什么,營銷模式、售后服務、盈利模式都將隨之改變。舞臺設備從定型產品批量生產,逐步轉向基本型號的定制功能生產;營銷模式不再是工廠設計生產、市場供應,而是大數據分析下直接參與劇目創作表演的按需供應、定制生產;售后服務也不是用戶請求后提供“三包”,而是在動態行為數據實時計算下,舞臺機械易損件、舞臺燈光光源更換等,完全由生產廠家主動服務。服務型制造業的轉變,贏利模式也相應轉變,與此同時,以往的定型產品供應的制造業呈現算術經濟增長,未來的服務型演藝創意經濟以指數級增長模式遞增。
長期來看,只有那些進入高端制造業的企業才有機會留在市場里。中國經濟新常態下,提質增效、全面走向高端化、由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我國演藝裝備制造業也將步入這一軌道,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智造”,從產品生產轉向品牌服務。演藝裝備業作為我國演出業重要的文化生產性服務業,其進步直接決定表演藝術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在“中國制造2025”全面推動的工業智力革命下,我國演出裝備制造業的未來充滿希望。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