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寰視:特高壓投資超千億,是時候關注后續巡檢問題了
來源:MicsView上海寰視 編輯:swallow 2020-09-07 09:10:17 加入收藏
塔位投資規模超千億,特高壓7條線路年內核準
今年2月,國家電網發布《2020年重點工作任務》,內容涉及特高壓引入社會資本、建設完善的電力物聯網、綜合能源服務、營配調貫通等31項具體工作。據統計,國家電網連續上調2020年全年特高壓建設項目投資規模至1811億元,可帶動社會投資3600億元,整體規模5411億元。
繼國網加速推進特高壓核準、開工、建設等措施后,“新基建”再將特高壓建設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高度。據了解,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近期將在數字新基建方面作出重大部署,有望牽手國內相關領域重量級企業,投資規模預計超過百億元。
前有國網追加投資規模,后有“新基建”戰略部署,特高壓有什么特殊之處?
作為目前世界上先進的輸電技術,特高壓的電壓等級在交流1000千伏及以上和直流±800千伏及以上,具有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少占地的綜合優勢 ,是推動電力科技升級,保證能源供應安全、經濟和環保的戰略性技術。據國家電網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一回路特高壓直流電網可以送600萬千瓦電量,相當于現有500千伏直流電網的5到6倍,而且送電距離也是后者的2到3倍,能夠大大的提高輸電效率。
特高壓工程建設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展開中。
據經濟參考報統計,截至2019年底,國家電網已累計建成“11交11直”特高壓工程,項目累計投資超過4300億元。目前正在加快建設1000千伏濰坊-臨沂-棗莊-菏澤-石家莊、駐馬店-南陽、張北-雄安交流工程和±800千伏青海-河南、雅中-江西、陜北-湖北直流工程,計劃2020-2021年建成投運。加快推進1000千伏南陽-荊門-長沙、南昌-長沙、荊門-武漢、駐馬店-武漢、武漢-南昌交流工程和±800千伏白鶴灘-江蘇、白鶴灘-浙江直流工程前期工作,力爭今年全部獲得核準并啟動開工建設,2021-2023年建成投運。
特高壓巡檢的難點與解決方案
隨著特高壓線路逐步建成投運,后續巡檢問題也將成為電網企業關注的焦點。
特高壓巡檢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有兩個。
1.輸電線路對環境要求高易短路
相對于傳統的高壓直流輸電,特高壓直流輸電的直流側電壓更高,因此對設備和環境的安全性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而在大部分情況下,惡劣天氣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積雪覆冰還是臺風暴雨,對特高壓線路都是不小的考驗。更常見的情況是鳥類停靠或異物掉落在特高壓線路上,一樣是容易影響到供電安全的危險因素,不及時進行處理容易造成線路短路。
2.線路位置偏僻不易檢查
特高壓線路大多地處偏僻。以目前正在建設的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為例,沿途平均海拔3900米以上,部分塔位高達海拔4200米。面對高原反應,后期巡檢人員及設備都會受到不小的挑戰。
對于以上難題,目前的巡檢方案主要有以下幾種。
傳統的電路巡檢往往采用人力巡檢。 即人工利用看、聽、聞等感知手段,對電力設備運行狀態進行查驗和記錄,此種方式存在著人力成本高、巡檢手段單一、巡檢數據主觀性強、受天氣影響大、數據管理分散等問題,逐漸無法滿足準確、實時、高頻率的電力設備巡檢需求。
隨著網絡發展,智慧巡檢模式逐步取代了傳統人工巡檢。
通過在密集通道特高壓輸電線路桿塔上安裝視頻/微拍監測裝置,工作人員在指揮中心就能夠實時監測特高壓線路的運行情況、24小時動態感知通道微氣象、導線溫度、桿塔傾斜等細小變化。在遇到鳥害或異物懸掛等非正常情況時,智能識別軟件能夠及時主動預警并查找到相應位置,方便工作人員及時指揮調度。
隨著5G網絡的不斷普及,無人機與機器人巡檢也在逐步融入電力巡檢的隊伍。
操作更靈活,監控無死角、能夠飛越江河高山路段是無人機巡檢的優勢。 同時作為載體平臺,除了有效搭載紅外測溫儀、高清攝像機等設備,無人機還能通過搭載“機械手”“噴火嘴”等裝置,初步消除線路缺陷 ,省時省力且效果突出。
機器人巡檢則能夠進行人工無法完成的檢測。 以零值檢測機器人為例,特高壓線路絕緣子串長超過14米,人工法無法開展,零值檢測機器人經過整體智能化、輕量化、小型化設計,通過強電場抗干擾等測試,可以在特高壓絕緣子上自行開展檢測。
在智慧巡檢中,無論是固定的線路桿塔監控設置還是無人機或機器人,對全網跨域可視化信息接入的要求都很高。
上海寰視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寰視)打造的MICS全域可視化云 (以下簡稱:MICS云)一體化解決方案能夠利用各種網絡環境幫助電力企業實現全地域、全領域、全類型的可視化信息接入,集成連接、調度、存儲、應用等可視化云的必備基礎處理能力與服務應用,構建集信息互聯、統籌管控、效率協同、數據呈現于一體的可視化信息中心。 簡而言之,MICS云一體化解決方案能夠與監測設備系統對接并實現可視化信息的效率利用。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