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筑 | 從“智能樓宇”走向“智慧樓宇”之路,需要四大步驟
來源:全國智標委 編輯:QQ123 2021-06-08 09:51:47 加入收藏
“智能”樓宇與“智慧”樓宇有什么區別?
智能(Intelligence),更多地體現在硬件層面,比如智能樓宇的安防系統、UPS系統等自成體系,通過采用一系列智能化手段實現系統效率的提升、管理的簡化等。簡而言之,智能樓宇的各個硬件子系統各司其職,自己管理自己。
智慧(Smart),就像是人的大腦,它是一個整體,將所有子系統融合在一起,不僅僅是硬件,而是通過軟硬件的結合實現各個系統、網絡的真正融合。比如,通過電子配線架能將布線連接信息和其他管理系統進行數據融合、不同系統間的數據可以自由流動和共享等。
從智能樓宇到智慧樓宇的發展需要做到哪幾點?
大規模的建筑運行數據的采集與保存
數據是建筑智能化的基礎。但目前,即使是高標準、資金充裕的建筑項目也缺乏有效的建筑運行數據的采集與(長期)保存。即便是建筑中安裝了建筑自動化系統,也因為缺乏數據保存的能力,大部分傳感器采集的數據只會被保存很短時間。
由于缺乏詳細的高頻率建筑運行歷史數據,人工智能的構想也就成了水中月、鏡中花。因為,大部分的人工智能方法都是“找規律”,即通過大量的數據找出數據中相關參數的統計學關系。如果沒有大量的“truedata”,那么規律自然就找不出來。
建筑運行數據的高效管理
建筑雖然不是什么精密儀器,但因其尺度大,所以其中包含的數據量也很大。即使是一個普通的小型辦公建筑(兩層,2000平方米),其建筑自動化系統中的數據點也有上千個。
接觸過建筑自動化系統數據的人應該都有過這樣的抱怨:這個數據點的作用是什么?由于沒有統一的命名規范,很多時候無法在成百上千個數據點中找到目標數據點。
目前有人研究如何將建筑運行數據整合進BIM(建筑信息模型)中。但問題是,原生的BIM數據標準(例如IFC)并不支持實時運行數據的整合。
更完備的執行器網絡
目前,智能建筑的發展趨勢是建筑中安裝了越來越多的傳感器,但是執行器的數量是遠遠不夠的。一般來說,建筑中能夠自動化控制的系統只有空調系統。其他與室內環境參數息息相關的組件,例如窗戶的開關、百葉窗等都是手動控制的。
其實市面上不缺相關產品,但普遍價格高昂。這樣一來,目前的建筑智能控制的研究便都集中于室內熱環境的控制。但其實,影響居住者滿意度的不僅僅是熱環境,還有光環境、自然通風、空氣質量等等,而這些東西在大部分建筑中目前是無法自動調節的。
以人為本
智能建筑中有個很火的概念叫“人在回路”(humanintheloop),其具體意義就是智能建筑要以建筑中每個人的舒適與健康作為重要目標,并且居住者要能夠真真切切的控制其所在的建筑環境。
傳統的商業建筑控制中,居住者基本無法控制建筑中任何東西。空調的開關,設定的溫度等都由物管人員提前設定好。由于每個人的行為和每個人對舒適的偏好不同,且隨時間和其他參數變化,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必然會降低居住者的舒適度和建筑系統的能效。除此之外,由于居住者對其所在的環境失去了控制,其對舒適的主觀感受也會隨之降低。
目前,以人為本的智能建筑研究主要集中在居住者行為和居住者對其環境的舒適度的檢測與預測。在這兩方面的研究中,智能穿戴設備是一個很流行的切入點。很多智能穿戴設備都有檢測心跳、體溫、運動等的傳感器。并且其藍牙功能和GPS功能可以用來做定位。除此之外,還可以配合一個實時的問卷調查來更準確的確定人的行為和舒適度。但,目前極少研究關注“知道居住者信息后如何高效的控制建筑”這個問題。
在城市建設中,均把“智能與安全”放在第一位,它是構建“智慧城市、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樓宇經濟的發展,社會需求大幅增加,政府的重視與投入,給樓宇智能化上下產業鏈帶來了巨大商機。
評論comment